“深入实施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统筹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坚持应用引领,强化工作机制,打造一批应用示范场景,推动数据更好互联互通,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在2022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数字赋能转型发展,培育数字化重点平台,成为天津市“两会”代表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

“以健康中国与数字城市深度融合的‘数字健康城市’模型,将全方位改善城市数字化与健康水平,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天津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常委、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明东建议,应从四方面发力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联动、百姓参与、医疗提升的共赢机制,打造立体健康城市有机结构。

一是实现大健康数据与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打造一站式数字健康平台,重构便民惠民服务体系;二是构建“智慧医疗”“智慧公卫”“智慧家医”“智慧慢病管理”“智慧康养”“智慧监管”模块,打造智慧健康医疗应用创新示范基地;三是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高端智库,加强数字医疗跨界人才联合培养,推动健康医疗数字产业链建设与拓展;四是启动天津市智慧医疗与数字健康重大研发专项,加快推进医疗机构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着力建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数字健康示范城市。

早在2020年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即与微医签署《数字健康战略合作协议》,在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主导下,天津微医总医院牵头、协同全市26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组建“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并于当年4月底全面启动建设。在过去的两年中,通过落地“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云检查”这“四朵云”赋能基层,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已构筑起贯穿居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中国式健康管护组织(HMO)雏形,成为天津市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创建数字健康城市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依托数字技术赋能现有医疗体系,数字健共体构筑的中国式健康管护组织(HMO),在盘活当地医疗资源的基础上,以慢病管理为切入点,探索出了医保“整体打包付费”“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落实“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绩效约束机制,推动医保支付从“为具体医疗服务项目买单”转向“为老百姓健康买单”。

这一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从“价差”到“效差”的变革。前者以治病为中心,按项目付费,医疗服务与患者数据彼此割裂,医务人员的绩效可以说是“计件模式”,主要从药品、耗材供应链价差中来;而后者则以健康为中心,按病种/人头付费,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绩效从患者健康水平提升、医疗费用节约的“效差”中来。

统计数据显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试点基层医疗机构的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76.68%;对管理时间超过3个月的患者样本进行分析则显示,血糖达标率提升了21.58%;而已落地按人头付费的基层医疗机构医保结余率达到16%-31%。而随着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民众就医便捷度的双提升,健共体内试点基层医院的门诊量提升了120%。

同时,在2020年以及2022年初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依托统一的“云服务”“云药房”等数字化平台,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发挥了巨大的“云端优势”,不仅有效保障了天津市民疫情管控期间的在线问诊咨询需求,也及时响应和保障了特殊管控区域慢病患者的医保用药需求,为特大城市的常态化抗疫防控贡献了特有的“天津经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