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汽车什么时候能普及?这大概是很多人心中的问号。近期,《中国交通报》采访了千方研究院院长、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亚夫,针对探究自动驾驶路测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及反映的新变化发表了观点。

不久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以及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相关年度报告,展现过去一年取得的可喜成果。梳理各地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报告,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测试道路、测试车辆以及测试里程增加明显。以北京市为例,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累计开放44条共计123公里道路。4年后,截至2022年2月,北京累计开放278条共计1027.88公里道路,两项数据分别是2018年的6倍和8倍以上。

在测试车辆方面,各地牌照发放稳步增加。北京通用技术测试车辆数方面,从2018年的56增加到2020年的73;载人测试车辆数方面,2019年为40,2020年为48。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累计已有16家测试主体共计170辆车,参与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通用技术测试,124辆车开展了载人测试,43辆车获得了夜间测试通知书。

伴随着测试道路和测试车辆不断增加,测试里程也在快速增加。截至2018年12月,北京市开放道路测试里程累计达到15.4万公里。2021年年底,该数字达到391.2万公里,增长2447.3%。在累计道路测试里程方面,存在“一家独大”的情况。千方研究院院长孙亚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

孙亚夫表示,自动驾驶行业出现“一家独大”现象是由自动驾驶产业高技术壁垒和高成本投入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如何自我造血,尽快探索出可靠的商业模式,是横亘在每一个自动驾驶企业面前的难题。也更应该看到在这个“持久战”阶段,自动驾驶头部企业在技术与产业化上的持续投入,在技术进步与测试里程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反馈,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自动驾驶头部企业在自动驾驶测试与产业化中的优势会越发明显。

技术水平不断优化

自动驾驶关键脱离是指自动驾驶车辆因系统故障、策略缺陷、超出设计运行域等原因,车辆控制权限切换为人类驾驶员的事件。孙亚夫分析认为,关键脱离原因更加集中一方面反映出规模化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对自动驾驶技术提升具有积极意义,自动驾驶车辆在真实道路环境中测试,其感知、决策与控制功能不断优化,安全隐患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当前较多脱离是由道路环境临时发生变化导致,像违停车辆占道或道路施工等。在这种环境下,自动驾驶车辆没有合规的通行路线,进而请求人类接管。解决此类问题,还需要从路权划分清晰化、道路管理规范化、法律法规等角度出发,单纯提升自动驾驶技术不能完全解决此类脱离。从封闭测试场测试情况也可看出,测试主体技术水平逐年上升。

系统保障载人载物示范运营安全

自2017年年底,北京市首发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政策以来,全国各地开放测试道路长度超过5000公里,公开报道的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里程累计近千万公里。从限制性道路测试到全时、全域道路测试,从普通道路测试到无人化测试、夜间/雨天等专项技术测试,从纯技术测试到载人试运营测试,北京市自动驾驶路测的实践表明,自动驾驶产业已经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进入到产品和商业模式验证阶段。

孙亚夫介绍,在自动驾驶产品和商业模式的验证阶段,面向人设计的道路基础设施需要做数字化改造和自动驾驶的适配;场景与运营规模需要能证明产品和商业模式的真正价值;产品需要考虑运营安全,面向场景进行设计和实现;云端脱困需要可靠的网络,需要路、云、网、图产业链生态的全面支持。同时,也要推进自动驾驶技术评价体系向自动驾驶产品与服务评价体系转变。一方面,准确把握当前自动驾驶道路测试中暴露的问题,包括技术、管理以及自动驾驶车辆与社会公众相互适应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建立面向示范运营安全的自动驾驶产品与服务运营安全评价体系、风险辨识和预警预报机制,从车、路、人、企、管5个方面来系统性保障示范运营安全。

早在2016年,千方科技便牵头成立了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过去6年间,千方科技依托创新中心在北京打造了国家级智能网联测试场,支撑北京亦庄自动驾驶测试示范工作领跑全国。截至2022年3月,该示范区的自动驾驶道路安全测试里程达513余万公里;北京市自动驾驶测试车辆牌照数、测试类型、开放测试道路里程数均居全国前列;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也于去年11月在这里落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